2)第七十八章 沿边屯垦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也解决了饥民流离失所、滋生盗匪的问题,真可谓是一举多得。臣此前居家闲住多年,期间多以读书自娱,臣听说长城以北、塞外沿边之地,自汉朝以来即为我中国疆土,隋唐之际尤为繁盛,只是到了北宋,才沦为蛮荒。如今我中国人口万万,而塞北沃野却地广人稀,何不大移山陕流民以实塞外,平时耕作,战时募兵。从此塞北又多一长城。臣听说,通州农事院育出了新型番外物产良种,寒冷久旱之地,也可播种收获,如此塞北蛮荒也可以一变而为良田,臣请陛下开关移民,屯垦塞北。”说完,吴惟英躬身行礼。

  没想到吴惟英还有这样的见识。崇祯皇帝和在座的两位阁臣,一时之间都是对他刮目相看。

  今世的崇祯皇帝之所以知道吴惟英,是因为,他一个归化了的蒙古人,居然在明亡之后全家殉节而死,比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,都更有忠孝节义的观念,所以自打知道他的存在之后,就始终对他高看一眼。而当下的两位阁臣,好像也突然明白了皇帝为什么会两次提议重用吴惟英的原因了,虽然事实并非他们所以为的那样。

  事实上,崇祯皇帝也是第一次见到吴惟英,第一次听他说起这个想法。但是毫无疑问,这个想法很好,视野很开阔。

  这时,徐光启说道:“陛下,恭顺侯所说颇有见地,农事院确有耐旱又耐寒的高产番邦作物,长城内外虽然气候有所差别,但是想来种植这些作物应该不是问题。加上塞北沿边一带,也曾是我大明的属地,人丁户口过百万,而良田沃野上万里,只是百余年来,塞外诸卫相继内迁,人口日稀,加之气候有变,方才显得不宜耕种。臣看,恭顺侯所言有理,朝廷移民塞北沿边一带,屯垦种植,既可大大缓解关内流民问题,也可减轻京畿直隶屯垦安置压力。”

  对于塞北沿边一带的肥沃,如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,当然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清楚。玉米、土豆、甘薯,当然能够在长城以北的沿边地区耕作种植,产量也一点都不比关内低。

  然而,如今的塞北虽然人口稀少,但却局势复杂,近边之地固然有蒙汉杂居的地区,而稍微远一点,则是蒙古部落的天下。

  近年来,由于蒙古各部持续衰落,实力大不如前,因此大明朝的北部边疆才略微安定下来。若是因为大量移民塞外,而引起塞外蒙古诸部的戒惧,使得他们大量投靠后金,那可就糟糕了。

  崇祯皇帝还在思考利弊间,只听李国鐠说道:“塞北沃野万里不假,农事院番外作物良种,想来也能移种塞北,但如今塞北诸卫之地空置多年,塞北诸部多有侵占,我大明若是重开塞外之地,恐怕难免会与塞外诸部冲突,若塞外诸部袭扰,如何处之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udu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