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九九章 质疑声起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节省了不少的时间。

  后世满清皇帝雍正推出密折制度的时候,很多人评价这是特务政治登峰造极的表现,说它是一大弊政。

  但是在如今这个时空之中,不必说那些拥有密折奏事之权的官员们有多喜欢这个制度了,就是那些没有密折奏事之权的朝臣,现在也多数都承认,密折制度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
  在过去通信极其落后的时代,这种由官员直通皇帝的军情政情奏报渠道,会节省下很多的时间,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内斗与内耗。

  当然了,如今拥有密折奏事之权的这些京外官员,还没有一个人利用这个渠道,来批评和职责皇帝什么事情做得不对等等,一来他们都被赋予重任,忙得要死,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关心关注朝堂之上每天发生的事情,二来,这是密折,在密折里骂皇帝毫无意义,因为没人知道。

  但是朝堂之上以御史言官为主的清流们,却喜欢没事找事,闲来无事骂骂皇帝挣名声、刷声望,是他们为官的日常。

  崇祯二年的元旦大朝会结束之后,各个衙门早就闭门封印,回家过年了,没有人那么有闲心写奏折,批评教育皇帝。

  然而元旦大朝会上所公布的几项朝廷大政,却并没有被人淡忘,相反在过年期间,很快就在京师官宦世家的圈子里传开了。

  有人赞同,也有人反对,还有人揪住这件事没有在朝廷之上公开讨论过,就稀里糊涂地由几个阁臣给决定了,所以也上折反对。

  而眼前皇帝的书案上摆放着的,正是这些批评教育皇帝这也不对那也不对,总之就是不对的折子。

  有的批评大明朝廷自降身份,与朝鲜这个弹丸小国斤斤计较,争夺那些不值钱的土地,实在是有违朝鲜为不征之国的皇明祖训,有损大明礼仪之邦的光辉形象。

  也有的批评说,大明朝廷如今内忧外患严重,皆是皇帝不修德政造成的,将朝鲜两道之地赏给东江镇的赳赳武夫,只会鼓励他们擅开边衅,从此大明边疆必将永无宁日,请皇上收回成命,等等。

  当然,关于朝鲜之事的奏折还算是少数,只占了这数十份奏疏之中的三成罢了。

  剩下的则无一例外,全都是反对和质疑朝廷开海诏书的奏折。

  崇祯皇帝翻看了一遍,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,有的说开海有违皇明祖训,因为大明从太祖高皇帝起,就是主张海禁的。

  这个理由虽然简单,但是看了看,多数反对开海的奏折里都有这一条。

  事实上,明太祖朱元璋主张海禁,是有着明确目的的,并不是为了禁绝海上贸易,而是为了切断当年逃到海上的张士诚、方国珍部众与江浙沿海百姓的联系。

  这样的政策,虽然写在了皇明祖训里,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,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了,毕竟张士诚、方国珍这些元末枭雄的部众早已经消失在大海之上了。

  仅仅数十年后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时代,大明朝廷的海禁政策就已经松动了,到了后来更是形同虚设。

  海禁政策真正严厉执行的时期,也是倭寇作乱最为严重的时期,那就是嘉靖皇帝的时期。

  当时浙江巡抚朱纨的严厉海禁,不仅没有禁绝了倭寇,反而让倭寇之乱愈演愈烈。

  到了嘉靖皇帝之后的隆庆年间,朝廷上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规律,那就是海禁越严,倭患越重。

  因为闽浙沿海很多靠海为生的渔民、海商,由于朝廷的海禁政策而丢掉了饭碗,这些人要么与倭寇串通继续走私,要么就是干脆出海,成为海盗。

 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,隆庆皇帝的时候,朝廷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立了海澄县,开设市舶司,正式开放了月港这个港口,允许福建百姓,在月港出海,开展海外贸易。

  月港的位置,就在福建九龙江的入海处。与以往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大名鼎鼎的泉州相比,月港的地理位置、港口条件,其实都不占优势,而它之所以能够被隆庆年间的大明朝廷选中,完全是因为在朝廷开放月港之前,因为月港地理位置的隐蔽和不起眼,早就成为了闽浙沿海走私贸易的天堂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udu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