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六六章 历书重要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么,心下自是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,因此不再多说朝鲜使者之事,反而对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说道:“前番徐卿曾向朕提议改革历法,由钦天监组织人手订正《大统历》,编修《崇祯历书》,在朕看来,此事要比区区朝鲜使者入贡,重要得多了。朕看,徐卿的精力还是要以改革历法、修订历书为重。至于朝鲜使者到京师朝贡之事,礼部可派一司郎中参与即可。”

  明朝开国之后一直使用的历书,叫做《大统历》。这个《大统历》是从是元代的历书,也就是郭守敬编写的《授时历》稍加订正而来的,基本上等于是沿用了元代的历法。

  而郭守敬的《授时历》成书之后,沿用到崇祯皇帝的时候,已经用了三百五十多年了,各种误差越来越大,越来越不准确。

  特别是到明末时期,气候变化异常,二十四节气几乎全都紊乱了,到了历书上该是春分的时候,中原地带依然冰冻三尺,因此照搬郭守敬《授时历》的明代《大统历》已经基本失去了指导农时耕作的功能。

  大明各地仍然采用《大统历》指导农时耕作,所以时常导致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,这也是明末时期常常闹饥荒的原因之一。

  这一世,自从徐光启被崇祯皇帝启用,当上了礼部尚书之后,就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成立历书局,依据这个历史时期较为先进的西方科学方法,重新修订《大统历》。

  历史上,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崇祯二年,而最终促成崇祯皇帝下定决心修改历法的,不光是徐光启的上书,最重要的是,徐光启采用西方的方法准确地预报了崇祯二年六月发生的日食现象,而当时的钦天监根据《大统历》的观测,却出现了明显的错误。

  原本历史上,崇祯皇帝因为这一点,很快就采取了徐光启的主张,成立了历书局。

  由徐光启主持,邀请当时在大明境内的知名西洋传教士和天文学家,比如意大利人龙华民、葡萄牙人罗雅谷、瑞士人邓玉函、德国人汤若望等,以及大明的科学家李之藻、李天经等人,一起加入了朝廷设立的历书局。

  前后历时五六年,终于编成了《崇祯历书》,也就是直到二十一世纪仍然修修补补在使用的农历。

  不过可惜的是,首先发起此事,而且前期一直主持此事的徐光启,并没有看见《崇祯历书》编完的那一天,他死了以后,历书局由李天经主持,接着编订,一直到崇祯七年才最后完成。

  这一世,徐光启一复出,就当上了礼部尚书兼内阁阁臣,与此同时还深得皇帝信重。

  因此,他一提出重修历书的这个议题,崇祯皇帝马上就同意了,拨了款,并且由他全权主持。

  也因此,修订《大统历》,编写《崇祯历书》的工作,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一年就开始了。

  而当时大明境内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们,也于崇祯元年的十二月,全部都云集京师钦天监中新成立的历书局中了。

  当然了,这一世也跟历史上一样,徐光启把来自西洋和本土的科学家们召集到一起之后,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组织他们集中精力,编译所有能够找到的西方关于天文历法的各类经典著作。

  历史上,这些人集中在一起,一共编译了四十六种西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著作,使得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,与当时文艺复兴方兴未艾的西方,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。

  如果不是后来满清的入关统治,华夏文明绝不会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停滞不前,甚至严重倒退。

  算起来,如今徐光启领着一帮中外科学家在做的这个工作,当然要比那几个朝鲜的使者重要一万倍了。

  崇祯皇帝对编写历书的极端重视,也让徐光启感到高兴,因此听见皇帝说不必礼部参与朝鲜使者入贡之事,也没有感到什么不快,当下躬身说道:“臣遵旨!”

  崇祯皇帝看看此时夜色已深、时间已晚,而自己还得到坤宁宫中陪伴皇后过夜,于是干脆说道:“朝鲜使者入贡之事,今日且议到这里。诸位爱卿这几日都辛苦了,还是早点归家休息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udu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