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12章 会试二三事(第六更)_望族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目的数量并不能确定,还要等考生见到真题之后才知晓。

  每一场考试分别是三天,分别卷和收卷,不会等到第九天才一起收卷,所以考生等于是考三场,每一场都是独立的,这跟乡试又有一定的不同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纪宁准备会试,主要还是准备四书五经的题目,总的来说,会试的考试压力会比乡试要低一些,但要求的精度更高。

  乡试毕竟只注重第一场考试,甚至还是前三篇四书文,到了会试,四书文题目变成两道,也未必要在《论语》或者是《孟子》中出题,考试的范畴既要考虑最可能出题的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也要考虑另外的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,为此还要多背一些集注,防止一些题目涉及到集注中的内容。

  会试的五经题也非常重要,纪宁的会试的本经,会在入场之时上交,他有五个选项,分别是五经中的一本,最后他所拿到的题目,就是五经中所选本经的三道题目,这三道题目的挥,也会加到他第一场考试的成绩之中。

  第二场考试,在纪宁看来压力是最小的,因为第二场考试仍旧是应用题考试。

  诰表科判都是官场所运用的应用文,在文庙中也会有很多涉及,如果能把这些文章写的好,就能做一个很好的二把手,说白了就是替衙门一把手写对上对下公文的。

  衙门里的大事小情,需要人来写,这些事就需要进士们自己会写。

  至于五言八韵诗,对纪宁来说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尝试,在考试中写诗,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,毕竟第二场考试有三天时间,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诗词,不至于像诗会一样只有不到半个时辰去考虑。

  第三场考试,在纪宁看来是整个会试中最难的。

  策问的形势,其实从乡试时就开始了,但乡试的策问题多半都是一些“成题”,来自于一些约定俗成的答案,使得这种策问题目没什么营养,比如说对于某件历史事件的看法,必须还要根据儒家的理论,来断定谁是正义的,谁是邪恶的,或者说这件事对于礼教有什么影响,这些题目就会把人的思维缩窄,跟思想政治题差不多,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。

  可到了会试之后,出题的变成了饱学的朝官和名儒,他们身上的文气颇高,出题的方向更加广泛,甚至可以议论朝廷中的事情,就算是在题目中出现了“前太子谋反”的题目都不稀奇,因为大永朝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,在会试考场上任何事都可以说,没有任何避忌,连皇帝都要认同学子们可以清议,对于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而不能对这种见解加以抨击。

  虽然会试有了开明的思想,接受考生所有的真知灼见,但同时也有一个局限,那就是“保留你说话的权力但不保留你录取的权力”。

  说白了,你会试中非议朝政和君王可以,但你说这些话,也是不想在考试中被录取,说多错多,如果想中进士下次请早。

  这样还是给考生增加了枷锁,让考生不能畅所欲言。

  (三七中文et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udu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